- · 《南方农业》栏目设置[05/29]
- · 《南方农业》收稿方向[05/29]
- · 《南方农业》投稿方式[05/29]
- · 《南方农业》征稿要求[05/29]
- · 《南方农业》刊物宗旨[05/29]
对话钱前院士:保障粮食安全,南方旱情是挑战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? 新京报: 此次在田间调研指导,旱情影响的情况怎么样? ? 钱前: 旱情是一次考验,尤其对南方,今年的干旱高温60年一遇,过去没有经验,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涝的准备,没想到是抗
?
新京报:此次在田间调研指导,旱情影响的情况怎么样?
?
钱前:旱情是一次考验,尤其对南方,今年的干旱高温60年一遇,过去没有经验,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涝的准备,没想到是抗旱。在今天,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未来,南方水乡也需要做更多抗旱的准备。育种方面也是如此,要考虑将耐旱水稻的育种标准化、程序化,育成更多的耐旱品种。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,我们国家的作物种质库中,保存着超过10万份的水稻种质资源,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鉴定这些资源。我相信,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耐旱水稻。当然,旱情本身也是一次自然筛选,大自然也在帮我们,逐渐把那些耐旱性不强的品种筛选掉,让我们的耐旱品种更丰富。
?
钱前:科技的发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,今天已经不再是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了。以育种为例,我国的育种事业发展迅速,水稻、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完全自主,且育成了丰富多样的品种,有适应性好的、有产量高的、有品质优良的、有抗逆性强的,还有许多兼具多种特性。育种的进步,不仅让我们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更有应对的能力,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粮食生产方式,提升国家粮食保障的能力。比如黑龙江,以前水稻只有200多万亩,现在有7000多万亩,翻了几十倍,就是因为找到了一个耐寒的基因,育成了耐寒水稻。
?
钱前:江苏是水稻生产大省,也是我国最好的耕作区之一,土壤肥沃,产量很高。这次旱情中,我们走访发现,除了一些望天田、丘陵岗地的农田受影响较大之外,绝大部分影响不算大。很多地方尽管缺乏抗旱经验,但在旱情刚刚显露时,就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,花大力气调水保粮。我们也发现,不少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已经非常强,不但可以更高效地利用现代技术,也有意识地选择更丰富的品种,这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、保障粮食生产非常有意义。
习惯抗洪抗涝,汛期旱情出乎意料
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
新京报:这次南方旱情对我们有何挑战和启示?
?
?
高标准农田,在抗旱减灾中得到检验
新京报:在水稻耐旱的方面,我们是否有相关成果?
钱前:过去我们讲改造自然,人定胜天。技术的进步、政策的保障、社会的发展,确实让我们逐渐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境地,最大程度地实现“旱涝保收”。但这不意味着,我们要和自然对立,恰恰相反,要学会敬畏自然,了解自然,学会大自然变化的规律,然后用于农业生产。比如在南京江宁区的种植基地中,种着万建民院士育成的新品种“宁香粳9号”。这是一种中晚熟的优质稻,目前正在孕穗期,虽然也受高温影响,但影响不大。而且,基地中采用了多种生物防治虫害的方法,用性诱剂控制害虫。这些年来,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了很多类似的生物方法,比如用香根草杀死害虫的虫卵,还有在田边种植格桑花、菊花等,虫子被吸引过来产卵,就不会把卵产到水稻上。这些方法,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也能装点乡间田野,和乡村建设、乡村振兴结合在一起,打造更加美丽的田园。
一场夺秋粮保丰收的大战在南方大地上展开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,赴水稻主产地之一江苏指导抗旱。在江苏的田间地头,新京报记者专访钱前,他表示,旱情是一次考验但也是提醒,尤其对南方,今年很多地方都做了排涝的准备,没想到却要抗旱,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未来南方水乡,可能需要做更多抗旱准备。钱前院士同时指出,在科技进步与政策支持下,“面对极端情况,我们已不会完全束手无策,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,实现旱涝保收。”
?
?
钱前:之所以实现旱涝保收,第二个重要原因,就是国家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政策支持。我国是农业大国,新中国成立以来,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从未减弱。比如农业水利的建设,二十世纪50年代建成的许多水利设施,今天还在使用。而且,这种投入一直在持续,从未间断.我国是世界上农田灌溉比例最高的国家,农田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。同时,我们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也提升非常快,小麦、玉米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%、90%和85%,这些都是国家通过政策保障,投入无数人力财力实现的。
文章来源:《南方农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nfny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29/12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