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旱地农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村庄 从亩产几十斤到(2)

来源:南方农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7-1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7月3日,寿阳宗艾村72岁的农民牛全成,受邀参加了寿阳站建站30周年的纪念活动。牛全成所在的宗艾村是寿阳站最初的坐落地,他几乎经历了整个寿阳站发

7月3日,寿阳宗艾村72岁的农民牛全成,受邀参加了寿阳站建站30周年的纪念活动。牛全成所在的宗艾村是寿阳站最初的坐落地,他几乎经历了整个寿阳站发展的历程。

“一群科学家来到我们村,没有地方,租了村民十多间房子,既是宿舍也是实验室,又在原来村里牛圈的地方,搞起了试验田,那时候的条件真艰苦啊。”牛全成告诉记者。

宗艾村是一个典型的塬上村落,四面是陡峭的悬崖,顶上一平地。村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耕耘这块贫瘠的土地,种植高粱、谷子、荞麦、大豆等赖以为生的杂粮。

“以前种杂粮,产量很低,年成好的时候,每亩能打个300斤粮食就很不错了。年景不好,亩产百八十斤,一家人都吃不饱,挨饿是常事。”牛全成说,“比低产更绝望的,是绝产。塬上的旱地全靠雨水,下种的节点,如果没雨,就种不下去,一年什么收成就都没了。”

牛全成经历过那样的绝望,他告诉记者,“小时候遇见过,播种的时候,净刮风不下雨,下不了种,一年到头没吃的。”

技术的变革,给这个靠天吃饭的村庄带来了变化的契机,“最开始是包产到户,老百姓有了积极性,后来有了新的品种、化肥等,产量也快速提高了,但水的问题,一直都解决不了。”他说。

试验田里的科研仪器,长期监测各项农业数据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宗艾村如今有3000多人,但只有7000多亩地。在寿阳建站之前,家家户户几乎没有种过主粮,“生产队的时候,种过少量小麦,亩产只有几十斤,种几十亩也就刚够分给各家过年的时候包顿饺子,改善一下生活。”上世纪八十年代,村里也尝试过种玉米,“不高产,没有新技术,传统的方法,种什么都不成。”

寿阳站落成之时,仅有40亩左右的试验田,在这里,科学家们研发推广了许多新技术,而这些技术,又以最快的速度,惠及这个村落。

7月3日,记者在宗艾村看到,玉米长得快的,已经接近一人高,“30年中,寿阳站积累了很多好的技术和经验,现在这里的玉米,亩产可以达到1000斤。”梅旭荣介绍。

旱田核心 怎样有效利用降水

从产量太低农民不种,到亩产千斤,地还是那些地,降水也还是那些降水,改变一切的究竟是什么?寿阳站的历史,或许也是我国旱地农业发展的历史。

“30年,寿阳站培养了三代人。”梅旭荣介绍,“三代科研工作者,研究的重点不断提升,但又是一脉相承的。”

7月3日,寿阳站试验田中,科研人员在查看监测数据。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

30年前,第一代科研工作者面对的第一个问题,是种什么的问题。梅旭荣介绍,传统的农民,种植的种类相对固定,有没有产量全靠自然降水。降水多,产量就好,降水少,产量低,降水更少的时候,可能就没有产量。科研工作者们要解决的,就是在降水少的时候,怎样才能稳产甚至增产。“在那个技术水平很低的时代,作物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一年的产量。”

寿阳站建立伊始,就长期雇佣了多位当地农民帮助打理试验田,牛全成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寿阳站,见证了寿阳站变化的全过程。他告诉记者,种试验田,和种普通的地完全不一样,在这里几乎所有的活儿都靠人力完成,播种、锄草、施肥、取样……科研人员,也几乎和他们干同样的活,“特别辛苦,不像个科学家,反而比一般农民干的农活更多。”

2000年前后,我国实施大玉米战略,寿阳站也开始研究示范相关的旱地农业技术。这个时候,也是第二代科研人员进入寿阳站的时期。梅旭荣告诉记者,他也算是农科院来的第二代,从那个时候开始,科研人员研究的主题,开始转为如何通过农业技术来稳产、增产。

“水是旱地农业技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。”梅旭荣说,“旱地农业,主要依靠降水,能否更有效地利用降水,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。2000年前,这一数据是56%。”

事实上,并非所有落在农田里的降水,都会成为农业生产的助力。自然条件下,农田对降水的利用效率很低,2000年前,这一数据是56%。更重要的是,集中降水还可能给农田生态带来严重危害。资料显示,黄土高原区,年降水量在200-700毫米之间,其中65%以上集中于7、8、9三个月,降水强度过大,往往一次暴雨即占全年降水量的30%甚至更多,这是产生地表径流,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。

文章来源:《南方农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nfny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10/1047.html



上一篇:农业农村部部署“双抢”早稻机收减损工作
下一篇:广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 严格耕地农

南方农业投稿 | 南方农业编辑部| 南方农业版面费 | 南方农业论文发表 | 南方农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南方农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